環保葬真的環保嗎?

以前台灣人多是以土葬及火葬為主,但隨著人口增加,土地資源不敷消耗,因此內政部自民國90年起開始推動環保自然葬,而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處置與傳統葬禮沒有不同,真正的差異在遺骨的存放方式,不做永久留存的設施,也不放進靈骨塔,也就是說,在人死亡後不立碑、不造墳,可以採用樹葬、灑葬、海葬、花葬、植存等方式安置遺體;而地點上,環保葬可分為公墓內以及公墓外兩種而環保葬,目前有:樹葬、花葬、灑葬、植存、海葬,共五種方式,而他們分別的定義如下:

樹葬花葬:公墓內的土埋方法,將骨灰埋入穴中,再種植花苗或樹苗於上,或於樹木根部週圍埋藏骨灰。

灑葬:同樣是公墓內,以拋灑或埋藏骨灰的方式,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

植存: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拋灑或埋葬骨灰,與灑葬的差異在地點的差別(公墓外),植存需在公墓外的政府指定地點,如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等地。

海葬:火化後將骨灰研磨成細粉,再將處理過的骨灰裝到無毒易分解容器中,拋撒於政府劃定的海域。

然而政府大力推崇的環保葬到底哪些麼好處呢?就經濟而言,選擇環保自然葬在喪葬費上就可以撿請非常多支出,如若在搭配上政府的推廣方案,如新北市,從追思會、火化到植葬都是免費的,對大部分民眾來說,對經濟支出上是非常大的幫助,能減輕家屬的經濟負擔;就環境而言,選擇環保自然葬省去了墓地與塔位,對於台灣的土地、環境的利用有很大的幫助,而政府也推廣環保自然葬將骨灰裝入易分解容器,可以讓土地循環使用,對環境來說是友善的;在文化方面,不立墓碑對於日漸少子化的社會能減輕日後傳統的繁文縟節,亦是一種亡者對於家人的體貼,除此之外,結合科技,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網更提供「線上追思」的功能,部分縣市政府甚至架設「生命紀念網」,讓民眾能夠隨時隨地追思祭拜祖先,如此一來環保自然葬對先人的尊敬與懷念不會減少,而環保葬園區的環境就像公園,想跟親人接近,隨時都可以去追思,打破以往一年僅一次的祭祖儀式。

然而,現在推崇的環保自然葬對環境是真的友善嗎?骨質主要是由有機質的膠原纖維和無機質的大量骨鈣鹽組成,而人體骨骸火化後會產生強鹼,對土地造成傷害,植物種了會死掉,因此骨灰是依舊會污染土地的,除此之外,骨灰在接觸水氣後會結成塊,造成土讓硬化,使土壤無法使用,雖然環保葬能加強土地利用,但過程中尚存土地鈣化等疑慮;人體骨骼燃燒後的骨灰主要成分是「磷酸鈣」,必需經過分解才能有效被植物的根部吸收,政府為了解決骨灰接觸水氣而結塊的問題,近幾年新設置的環保葬墓園皆採用空隙較大的砂礫土,將骨灰研磨後直接撒入洞穴中,如此已解決土地結塊的現象,但因為鹼性過高,隔幾年依然需要重新翻土、更換土壤,這會使樹根會遭到破壞,此外如果土壤長期處於強鹼的區域下,會導致樹木死亡,對環境依然是破壞。 環保葬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能夠幫助環境保護並再生利用是全民的責任,但很顯然政府目前對於環保自然葬骨灰的處理仍需要大幅度的改良,如:骨灰遇水氣結塊等問題都對我們目前的土地利用沒有好處,唯有真正能解決目前的狀況才能真正的落實環保自然葬背後真正的意義。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resta Social Messenger